第二节 现代家庭易出现的两个极端
“孩子不打不成器。古人说得好‘棍棒底下出孝子’。”
“要想让孩子有出息,就得对他们‘下手狠一点’。”
……
很多父母就像上面说的那样,主张对孩子严厉。
孩子不代表父母,更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,这些都是人人尽知的道理。一些父母都认为这是对的,他们表面一副通情达理的模样,但在生活中,却认为父母拥有孩子是一个必要的例外。于是,他们干预孩子的一切,要求孩子这样或那样,稍有不顺便喝斥,甚至大打出手,使孩子彻底失去了自由和成长的主动性。
有这样一个父亲,一次他发现孩子把家中的音响“拆坏”的时候,狠狠地把孩子揍了一顿。后来,孩子乖了不少,再也不敢动家中的东西了。这位父亲在家长会上把它像胜利品作为讨论的话题时,让参会的教育主任大皱眉头,严肃地告诉他:“你这样做,可能把中国未来的‘爱迪生’给毁掉了。”主任的话让这位父亲摸不着头脑。教育主任说:“孩子虽然把家中的音响弄坏了,但这正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。你不应打孩子,应把握这次机会给孩子建立规则,教给孩子如何做才是正确的。要学会释放孩子的双手,让孩子有动手和动脑的机会。”
除此之外,有多少家长正在做着类似的事情,他们往往把孩子最能表现智慧的一面当成缺陷加以纠正。既让孩子受了皮肉之苦,又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思维。
在西方,一切形式的暴力都会被严加限制。男人不能殴打女人,老板不能殴打员工,大人不能虐待孩子,老师不能殴打学生,警察不能**囚犯……除了正当防卫之外,你不能以眼还眼,以牙还牙。
但很多的中国父母认为父母打孩子是在教育孩子,是天经地义的事情。毫无疑问,孩子在父母的“权威”下,一定程度上会屈服,但这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孩子。
可怕的是,大多数的父母通过打骂孩子,总结出来的“教育真理”,“屡试不爽”,被他们用来作为家长之间的教育交流心得。他们甚至回忆起自己年幼时曾被父母所打的情景,并感谢父母当时的教育。由此,他们更加坚定了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。
如果棍棒底下出孝子,中国应该绝大多数人都是孝子、孝女,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。社会中不孝敬老人的例子太多了,甚至出现了几个子女都不赡养老人的情形。显然,棍棒下面出孝子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。
教育孩子时,不打不骂固然不错,但成人的生活环境带来的过于溺爱,照样很麻烦。
有的父母认为教育孩子应采取温和的方式,比如:
“打孩子容易使孩子走向极端,孩子是打不得的。”
“这不是过去那个年代了,再苦也不能苦孩子。”
……
现在,大部分孩子为独生子女,他们是家中的宠儿,是祖父辈两代人相争宠爱的对象。两头受宠的孩子则恣意妄为,屡屡做出出格的事情。甚至大事化小、小事化了。
孩子的问题往往都是受家庭环境形成的,可悲的是,他们的祖父辈却浑然不觉,照旧让孩子我行我素。
在独生子女家庭中,孩子被家人众星捧月般地溺爱着。有时,父辈教育孩子时,不免教训孩子,但往往招来祖辈的袒护。现在,学校和一些教育专家认为,千万不要把孩子交给祖辈带,以免宠坏孩子。这无疑给独生子女家庭敲响警钟。由于在祖辈的干预下,父母很多重要、正当和严厉的教育措施都无法实施,而对孩子的疼爱和放纵却大行其道。这时,孩子往往有恃无恐,犯错被教训时学会了察言观色,两头寻找支持。以后,对孩子来说,什么应该做,什么不应该做,没有自己的底线。而且,孩子由于和成人长时间地生活在一起,缺乏伙伴,缺乏行为和语言上的交流,导致行为、语言和思维出现成人化。
一次,一对父母领着孩子串门,孩子对邻居老人脱口而出:爷爷,你的老婆还和你争吵吗?成人化的语言令人忍俊不禁。孩子的成长是需要伙伴的,父母应想方设法给孩子找一些伙伴,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同龄的孩子在一起。让他们一起说话,一起学习交流,一起玩耍……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,形成自己的正确认识。
上面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达成的“共识”,甚至把它们当做真理奉行。传统的文化讲究中庸之道,但在教育孩子方面,很多父母却偏向于两个极端:一是,他们信奉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、“孩子不打不成器”的教育理念,对孩子严厉管教;二是,他们只有一个孩子,百般宠爱,面对孩子的问题不以为然。
1.教育孩子不要太严厉。父母采用严厉的方式教育孩子时,可能一时间非常“奏效”,但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场潜在的灾难,孩子受到的压抑无法诉说,为以后叛逆等心理障碍的形成打下了基础。
2.教育孩子不要太溺爱。父母采用溺爱的方式教育孩子时,全家可能一时“一团和气”。但等长大时,不能自立的孩子在社会上可能处处碰壁,其中的道理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了。